前几日写粗糙的校内,被一个校内的同志看到了,MSN约我聊聊,期间问到我对校内有什么看法和意见之类.其实估计他是想问问作为开发者的我,对校内开放平台怎么看.其实我没做过校内开发,自然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是对于校内及其应用模式,还是有那么点看法的.
我觉得,作为一个SNS,校内这个名字明显和它的野心不符.校内网,限制住自己的形象就是一个Web 2.0时代的ChinaRen.如今ChinaRen已经迷失在中国互联网中,如果不行动,校内早晚也要步其后尘.
老老实实做校友录吧,毕竟这是校内起家的东西,毕业工作的人们是不会经常到这里来的,他们都去开心网,一个校内的墙角.其实墙角不墙角都是相对的,也许有一天,几十年后吧,正如现在的美国总统张口闭口Facebook一样,如果中国的总理在演说中提到一个SNS网站,应该会是开心网,而不是校内.
ChinaRen为什么会死掉?抛去Sohu的因素不说,我觉得主要是没有传承.一个人学生时代就那么十几年,毕业了,工作了,ChinaRen也就失业了.

我觉得校内现在亟需引入一种具有”传承“效果的机制,比如利用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这层天然的传承关系,面子上是提供一个平台供他们进行学习交流,实际上可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用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毕竟,在中国互联网上想成为明星,只需要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就行了.不能给钱发鸡腿的时候,就拿美女做文章好了.各种网游中纷纷引入结婚系统就是一例.

火狐,你大概知道~
英伟达呢?第一印象会是个沿海服装或者皮鞋厂吧…
Anyway,英特尔之后大家都喜欢给自己起个中文名,尤其是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公司都迫不及待地起个中文名以便与总部划清界限(没错,说的就是谷歌)。
Firefox和Nvidia看起来好像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公司嘛。其实不然,总感觉这两个公司的产品现在越来越有着相似的一面。
哗哗哗时间过去三五年当云计算成真,当我们的个人终端已经不需要所谓的主机而变成一个屏幕的时候,当网线和电线早就集成在一起,要上网只要插电源的时候,Google所谓网络操作系统(其实就是Google Chrome或者其他浏览器,比如Firefox)大行其道的时候,当我们的所有东西都运行在说不清楚在什么地方的服务器的时候,Firefox就取代了Nvidia,接下了为用户渲染呈现视觉效果的重任。
我们还是看看现在的JavaScript已经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吧!

2D

[singlepic=18425]

JavaScript Super Mario Bros.
没错,JavaScript版的马里奥兄弟。也许你还记得,天朝的JavaScript开发者早就推出了网页版仙剑。

[singlepic=18427,600,425]

JSLab Plot Tool
JavaScript版Matlab。

“3D”

[singlepic=18424]

http://processing.org/learning/3d/
3D的JavaScript库

[singlepic=18426]

10款让你震撼的图片展示js代码
Apple Cover Flow效果的JavaScript实现,这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了。

猜一下吧,以下的哪一个会成为几年之后的Nvidia?

The following ones are the new generation JavaScript engines for web browsers, all implementing just-in-time compilation (JIT) or variations of that idea:

计算机行业有着很多条轴线,你可以安装你想起来的去总结,总归错不了。某人说,计算机行业是唯一比女人更时尚的事物,此话不假。
最庸俗的轴线是软件之争,Firefox侵蚀着Internet Explorer的市场,Chrome占有率维持在0.7%之流,着实浅显得很,因为即便是初次使用计算机的用户,都会觉得Firefox较IE更快一些,左右用户选择的,其实是习惯问题,改起来也容易。
以前是语言之争,关于C#和Java哪个更好的问题听了不知道多少个版本了。其实当各种语言各自发展,都在数学及逻辑上具有了完备性之后,任何功能都可以实现了,并不存在哪种语言能做的,另一种种就不能做的问题,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实现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而已。也许有人会说,你会做很多重新发明轮子的工作,Well,我勤奋,你管得着吗?
有点商业头脑的人,总觉得行业是公司之争,某想公司收购了某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部门,某通公司想不通为什么当年要把硬盘事业部卖给W某公司…其实公司只是个皮囊而已,关键的东西还是公司的产品。
其实软件行业是平台之争。平台之上,风光无限,平台之下,暗涌横流。

1. 操作系统平台之争
操作系统之争是计算机行业本源之一,从7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不停竞争,在这之中,诞生了世界第一的公司,也毁灭了不知道多少的昔日计算机业巨鳄。
不过据本人观察,这段时间操作系统竞争趋于平静化,各家继续保持着依旧的占有率,Ubuntu为首的Linux操作系统也渐渐失去了某些风光,很多人真的只是玩玩而已,习惯的驱使,其实是硬件驱动的驱使,使得很多人继续使用着Windows。不是说Windows的日子好到哪去,在一只大猴子的带领下,某软渐渐地软了,据说这只大猴子最近看好一片云,要做孙悟空了。

2. 游戏平台之争
选择了PSP之后,才对这样的一个庞大而又不太引人注目的行业产生深深地兴趣。游戏行业完全是平台游戏,各家互不兼容,让游戏厂商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NDS,要么PSP,要么动用2倍以上人力物力分别做一套。
家用机方面,Wii依旧火热,并演化出了现代酒吧的某些特质,玩Wii的人不只是为了那个虚拟世界,而是牵动的真实世界,居然出现了陪玩行业,游戏似乎已经不再属于宅男,这些人,要出世了。
XBox360是垃圾。
PS3无创新。这两个没什么好说的。

3. 成功与失败
这年头,谁拥有了眼球,谁就拥有了财富。平台是最赚钱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要做对。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微软有很多如同XBox360和Zune这样脑残的东西,但是主线产品,Windows,Office,SQL Server,.NET Framework,Internet Explorer,IIS,DirextX还是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阵线,这一套东西,其实只要充分发挥,吃掉整个行业似乎不成问题。
当然这样的优势并不是谁都能做的,比如一个叫做Flex的平台,这是什么东西嘛。


IBM:停止空谈 开始行动

IBM的Innovation系列广告,停止空谈,开始行动。可谓切中当前中国人办事的一个要点啊。现在的中国人做事,有两种:
一种是埋头苦干,抄袭别家(主要是外国人)设计,注重实际,但是丝毫不注重品质,只要出厂的时候能亮,就算合格,此类人称“山寨机”。
另一种技术难度大点,喜欢使用海量专业名词把你侃倒,存个几GB的垃圾数据就号称“海量数据挖掘”,放几台服务器空转就号称“大规模计算集群并行处理”,但是当说到该如何执行,则多半没了办法,交给学生去做吧,“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问我”,这类人,人称“叫兽”。


IBM:停止空谈 开始行动


IBM:停止空谈 开始行动

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仿佛依旧在耳边,21世纪的逗你玩变得更大而且更令人深思,Google爬虫机器人日前演出了这样一出好戏:

《华尔街日报》报道,Google新闻机器人爬上了一篇模棱两可的、2002年的重印文章,当时的美国联合飞机公司(United Airlines)正濒临破产。 联合飞机公司自那时至今已恢复了活力。但是这篇缺失了日期的新闻却被Google News作为今日要闻刊登在网站上,接着被其它新闻聚合网站摘录,最终成为Bloomberg的重大新闻予以报道。这诱发自动交易程序抛售UAL的股票,令其股价从12美元跳水到3美元,市值蒸发掉11.4亿美元。当天股票已经回到10美元,目前报收于9.62美元,比Google报道之前少了3亿美元。

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变成了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机器决策世界,一篇缺少日期的文章,居然导致3亿美元损失,人言可畏,机器人言更可畏,重要部门的机器人权重如此之大了。

用手机多少年了?
2003年来到上海开始用手机的吧。记得当时第一个手机是Motorola的一款翻盖CDMA手机,挺像是女士的,呵呵。手机号挺好的,现在还记得。
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用Nokia手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Nokia真的挺好的,产品线很全,推荐给人的时候很方便,任何层次,都可以,呵呵。包括山寨机的大小老板到打工小弟都用Nokia噢。而且便宜的Nokia街机非常安全,丢在地上都没人要,呵呵。

作为IT业从业人士,我对于手机的要求其实不止这些。Nokia PC套件(Nokia PC Suite)是我最看重的一个特性。也许别家的手机也有相应的功能吧,只不过我用过的手机计算机端软件,这款是最好的,它实现了手机从单纯的电话到个人信息中心的转变。
新版Nokia PC Suite终于克服了那些被我唾弃多年的可用性顽疾,终于能够比较人性化地让我发短信了。
全新设计的信息管理界面:

[singlepic=15813,700,525]

[singlepic=15812]

搜索啊,兄弟们。做出搜索来了…当年我拖着一个长达200个人的列表找那没有排序的8个人,快死了…

这件事情证明,界面设计中的多一点点考虑,就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不能不谨慎啊!

先看一篇瘾科技的《小姜杂谈:PB 的挑战》

[singlepic=15462]

什么是 PB?抱歉,各位苹科科的爱好者们,我说的不是 PowerBook;抱歉,各位化学爱好者们,我说的也不是铅。这里想说的是 PetaByte (也就是 1000 TB,或 1,000,000 GB)的纪元来临时的挑战。1 PB 的纪元?现在就想这个做啥?毕竟现在硬盘主流连 1TB 都还不到不是吗?从数据储存的角度来看,这样说是没错,七月号的 Wired 杂志上举了几个很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要用光 1000TB 的容量还蛮困难的:

  • 现在出去买一台玩家级的新电脑,容量大约是 1TB(或者,小姜库存的*哔*片也大约这个数)。
  • 每周上传到社交网站 Facebook 上的照片总量是 20TB。
  • 哈柏太空望远镜从发射以来产生的总数据量大约是 120TB
  • 大型强子碰撞器每周产生的数据量大约是 330TB。
  • 美国国家气候中心所以收集下来的资料总量约是 460TB。
  • Youtube 上所有的影片的总量约是 530TB(比想象中小?)。
  • Ancestry.com(一个家族追根数据库)加上内附的 1790-2000 人口普查数据大约是 600 TB。

看吧!PB 的事还是留给后代子孙去烦恼好了,看起来要一次用掉 1PB 还早呢!是啦,要变出 1PB 的数据看起来是有困难,但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说,1PB 只是 Google 服务器每 72 分钟处理的数据量而已。虽然从数据储存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处在 TB 时代,但已经有很多预兆告诉我们,下一个量级单位带来的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组新挑战。小姜在后面想了五个可能:

PB 时代的第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数据的过滤。就算人类已经有产生 PB 级数据量的能力,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些数据全部有效地存取的技术。因此选择哪些数据更有价值,就成为了很重要的课题。之前就有提过的大型强子碰撞器, 事实上因为是在观测为时非常短的现象,因此每秒大约要拍下十亿张的照片,才能确保不漏掉什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全部的数据都要保留的话,每秒钟就必须储存 10PB 左右的数据 — 也就是说每秒钟会塞满 10,000 颗 1TB 容量的硬盘。这是一个靠现有技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所以必须靠硬件和软件的过滤,找出每秒大约 100 个值得关注的事。即使如此,一年仍将产生约 15PB 的数据,或 15,000 颗 1TB 的硬盘,藏在这些数据里头的,有黑洞、异次元、平行宇宙,还有两三个诺贝尔奖吧?

第二个挑战,是资料的分析。 分析和过滤不一样,过滤是试图减少数据量,但分析却是变出更多的资料来。一个例子是选举结果的预测 — 一个仔细想想并没有意义,但无论候选人、选举人还是媒体都乐此不疲的游戏。美国在 2004 年时,候选人 Howard Dean 收集了 100GB 的资料来分析,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很恐怖的大数据库。今年的总统选举,Catalist 公司收集了一个 15TB 的超大数据库,详细分析每个人的性别、婚姻、年龄、种族、收入等各种资料,并且从中获得判断一个人会投给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重要信息。依照同样的比例增加 下去,下一次美国总统选举时的资料量和分析结果肯定会达到数 PB 之谱,届时对数据探勘、分析所需的运算资源的要求会非常可怕,或许非要用 Cloud Computing 的方式才能运算的地步。嘿嘿,或许到时候预测系统都比你自已清楚你会投给谁…

第三个挑战,是数据的呈现。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关念,举个例子来说好了,目前的数码相机分辨率都高达 10mp 或更多,但一般人用的屏幕就算是最常见的高档屏幕分辨率(1920×1200)事实上才 2.3mp 而已。那多的那些资料不就可惜了?Wikipedia 现在就有点这种感觉,很多很好的文章和内容因为不容易取得,很难发挥它应有的真正价值。

第四个挑战,是数据的传输。 之前在网络上看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将 1PB 的资料从美国西岸送到中国,是用传输的快,还是用帆船把整个服务器运过去快?一点简单的数学告诉我们,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把数据传完…就假设三个月 好了。要在三个月内把 1PB 的数据传完,传输送率要大约 1Gb/s 才行。这个数字不是特别的不可能(学术单位间常常有这么大量数据来往),但绝对不是一般民众能负担得起的。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如果你要传 1PB 的超高画质*哔*片给在美国的朋友的话,绝对是用海运的比较快…

最后,第五个挑战,是数据的搜寻。 拜 Google 大神所赐,这或许是我们最不须要要担心的一环了。但 Google 的强大也仅限于公开的网络而已,自已电脑上的档案要能分类清楚依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Windows Vista 本来想要加入的 WinFS 档案系统和随之而来的关连式档案架构似乎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最后我们还是被卡在树状结构的 NTFS 里。当个人电脑数据量也到 1PB 的时候,嗯,真难想象到时候会是个怎么样的恶梦。

个人电脑容量跨越 1GB 门坎是多久以前?好像差不多是十年前左右,所以如果发展方向不变的话,再十年我们就会进入全面 PB 的时代。但在那之前,就们就已经有够多要担心的事了:在上面的五个问题当中,小姜最担心的是数据的传输,因为传输频宽的建立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要能够顺 利地提升到下一个阶段,现在就要开始做准备啰!

信息技术或者说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了若干个瓶颈,我之前在《SMP in Linux》一文中提到过这些瓶颈以及解决方法。现在看起来,CPU多核和众核已经成了趋势,在Intel的驱动下普及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硬盘也开始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扩张,希捷一年出货硬盘1.83亿块, 每秒钟近6块。看起来,网络速度已经成最近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最大瓶颈。正如小姜提到的,1PB的资料从美国西岸送到中国,是用传输的快,还是用帆船把整个服务器运过去快?这个问题现实中我真的是天天面对着。
我的DreamHost硬盘很大很大,2TB大,而传输速度实在不敢恭维,在中国,我需要先把数据传到一个骨干网服务器上,然后挂着传到美国的服务器。即便这样,一个月我也只传了几十GB数据而已。
纵然技术迅速发展,无良的ISP依然收着难以置信的价格,甚至奥运村也不放过。与美国日本韩国相比,我们的宽带速度甚至连人家小灵通上网速度都不如。
我有一个梦想,睡在凉爽的骨干机房里,享用着100MB直接连接到骨干网的网速,该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