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校内网的出路与传承

前几日写粗糙的校内,被一个校内的同志看到了,MSN约我聊聊,期间问到我对校内有什么看法和意见之类.其实估计他是想问问作为开发者的我,对校内开放平台怎么看.其实我没做过校内开发,自然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是对于校内及其应用模式,还是有那么点看法的.
我觉得,作为一个SNS,校内这个名字明显和它的野心不符.校内网,限制住自己的形象就是一个Web 2.0时代的ChinaRen.如今ChinaRen已经迷失在中国互联网中,如果不行动,校内早晚也要步其后尘.
老老实实做校友录吧,毕竟这是校内起家的东西,毕业工作的人们是不会经常到这里来的,他们都去开心网,一个校内的墙角.其实墙角不墙角都是相对的,也许有一天,几十年后吧,正如现在的美国总统张口闭口Facebook一样,如果中国的总理在演说中提到一个SNS网站,应该会是开心网,而不是校内.
ChinaRen为什么会死掉?抛去Sohu的因素不说,我觉得主要是没有传承.一个人学生时代就那么十几年,毕业了,工作了,ChinaRen也就失业了.

我觉得校内现在亟需引入一种具有”传承“效果的机制,比如利用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这层天然的传承关系,面子上是提供一个平台供他们进行学习交流,实际上可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用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毕竟,在中国互联网上想成为明星,只需要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就行了.不能给钱发鸡腿的时候,就拿美女做文章好了.各种网游中纷纷引入结婚系统就是一例.

6 comments

  1. 所谓“传承”机制是技术层面吗,看上去似乎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是存在的,工作了以后作为学长的人就是会不愿意注册那些东西或者说注册了也不怎么愿意登陆,登陆了不怎么会去整天跟小孩似的更新。

    对我来说校内的有用之处在于实名很方便各种搜索,比如像了解某个地方、某个学校、某个人,校内网是搜索方法之一。而最早自己看到的校内网就是集合了blog的特点之后,加上所有好友的新鲜事提醒。

    至于所谓开放平台,我觉得没什么意思,那些所谓的应用,来来回回就是各种小游戏之类的东西或是几个小工具,本质上没有什么提高,只是把别的地方能有的东西也都一个劲地拉过来,但这时候信息越多却反倒成了干涉,人们会懒得去尝试那些麻烦的、无聊的、体验度低的游戏。况且那些东西本来就有各种平台,现在泛滥的这一类网站或者论坛都有。

    总的来说,sns只是一种功能的聚合,玩过了也就没多少意思了。比如玩博客的人可能现在就会少很多(因为没有人看、没有人评论、没有好的互动),而sns就是给一切互动产生机会,所以要广播你的所有网络行为。

    而且其悖论还在于,因为是实名,那么这些东西对使用者来说是在树立个人的网络形象的,而那些不断地更新是在寻求价值认同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只有你不断的暴露(有新鲜事)才可能引起注意、访问量提高、交流产生,但你又需要有自己个人的、私人的一面。而很过功能一旦匿名就没有了意义。

    更深一层,就是网络文化的发展究竟去向哪里?一方面是自恋与偷窥的心态,一方面仍旧寻找不到合理的情绪释放(合理对应于矫情的网络表演)以及仍旧不知道如何构建自我、如果进行价值的自我认同等等。当在一个没有共同精神信仰与文化背景的空间生活时,如何有效地获得精神联系、如何建构价值认同似乎就是个问题了。

    而对于校友、对于网络联系等等来说,问题在于其实彼此的生活距离是遥远的,网络的技术拉近了交流的距离,但是这样近的距离如何构建信任?以前的信任是通过共同生活圈的交流形成的,但如今可以瞬间通过sns的网络碰到各种各样企图利用这样关系的人,对彼此来说,建立信任的方法就是暴露自己给对方,不断地交换属于自己的信息,以此来博得“陌生人”的信任。

    “然而从陌生人那里寻求注意力和情感联系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人们不可能在暴露自己的时候不给自己带来影响。其次,获得的注意力不一定可以减轻不安全感。一个人想象自己的暴露会带来一种虚拟的亲密感觉,这种亲密感觉对于孤独的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广大的观众所投入的仅仅是窥视,并不是能够带来真正行动的注意力,他们不会去抚慰自我暴露者的恐慌。相反,他们对于表演的不承认可能引发暴露者更深的不安全感。

    个人认同与信任是紧密相关的。然而现代人虽然存在强烈的找到可信任人的心理需要,但却缺乏制度性地组织起来的个人联系。在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被迫同我们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交往,结果是,个人受到空前的压力,披露自己生活的世界,同时却无法预估观者的反应。名流们熟悉公众要求知晓他们私人信息的压力,一种同追随者达成亲密关系的幻觉推动他们不断敞开个人生活以维持与不可见的观众的情感联系。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感到了同样的压力,为了向陌生人投射一种以一贯之的能够留住记忆的印象,必须显示自己无可隐匿。

    我们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趋势却可能产生明显和重要的社会后果。自我暴露的随意性实际上表明了,人们对认同普遍存在焦虑,越来越想取悦他人,而不顾这样做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代价。

    如同公共的亲密关系是一种错觉,希望通过满足大众永无止尽的裸露要求来使自己不同于他人,注定是虚幻的希望。最后我们只会越来越相像,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隐私以换取虚无缥缈的情感联系和安全感。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魔鬼契约的时候,也许一切都为时已晚。”

  2. @hui
    嗯,深刻…
    不过我没打算探讨网络文化问题,只是想在营销层面看看校内网的出路在哪里.
    我说的传承,基于学长学姐,是比如大二学生带动大一学生注册这一种,毕业之后的人,肯定就脱离校内的用户群了.

  3. @hui
    很深刻,喜欢看到这种类似网络文化层面上的思考,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带来新的东西

  4. 这两天看博弈论,脑子都乱了。看到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博弈论,想不出有什么关系。不错,传承很重要,校内也在这么做吧,在校园里到处都贴有校内的海报,包括厕所里面,呵呵,很深入的。

  5. 贴海报是主动发展第一代的用户,不算传承的.
    用户发展的用户算传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