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很多朋友对CSS的优先权不甚了解,规则很简单。需要说明的一点,如果你的样式管理需要深层判断CSS的优先权,更应反思自己的CSS代码,是否合理?是否优化?
CSS2.1 中规定了关于CSS规则 Specificity(特异性)的计算方式,用一个四位的数字串(注:CSS2 中是用三位)来表示,最后以Specificity的高低判断CSS的优先权。

Specificity 具体的计算规则:

  • 元素的 style 样式属性,加 1,0,0,0。
  • 每个 ID 选择符(#id),加 0,1,0,0。
  • 每个 class 选择符(.class)、每个属性选择符(例 [attr=””] )、每个伪类(例 :hover),加 0,0,1,0。
  • 每个元素或伪元素(例 :firstchild)等,加 0,0,0,1。
  • 其他选择符(例 全局选择符 *,子选择符 >),加 0,0,0,0。

最后逐位相加数字串,得到最终的 Specificity 值,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位比较。

除了Specificity还有一些其他规则

  • !important 声明的规则高于一切,如果 !important 声明冲突,则比较优先权。
  • 如果优先权一样,则按源码中“后来者居上”的原则。
  • 由继承而得到的样式属性不参与 specificity 的计算,低于一切其他规则(例 全局选择符 * )。

范例分析
[code=’css’]
h1 {color: red;}
/* 只有一个普通元素加成,结果是 0,0,0,1 */
body h1 {color: green;}
/* 两个普通元素加成,结果是 0,0,0,2 */
/*0,0,0,1 小于 0,0,0,2 ,后者胜出*/

h2.grape {color: purple;}
/* 一个普通元素、一个class选择符加成,结果是 0,0,1,1*/
h2 {color: silver;}
/*一个普通元素,结果是 0,0,0,1 */
/*0,0,1,1 大于 0,0,0,1 ,前者胜出*/

html > body table tr[id=”totals”] td ul > li {color: maroon;}
/* 7个普通元素、一个属性选择符、两个其他选择符(子选择符 >),结果是0,0,1,7 */
li#answer {color: navy;}
/* 一个ID选择符,一个普通选择符,结果是0,1,0,1 */
/*0,0,1,7 小于 0,1,0,1,后者胜出*/
[/code]

节选 old9 的《CSS的优先权》(无法穿越 GFW)
中文原文:http://www.blueidea.com/tech/web/2008/5749.asp

“I don’t usually do this.”
22″寸宽屏显示器用桌面壁纸。

每个男孩子都有当个飞行员,飞上蓝天的梦想吧~依稀记得小学1年级的我看着天上歼八飞过时候羡慕的眼光。

开始段 终止段 网络名 单位名称 网段数
202.112.0.0 202.112.31.0 CERBKB-CN 中国教育科研网 32
202.112.32.0 202.112.39.0 BJCOMP-CN CERNET超级计算机中心 8
202.112.40.0 202.112.47.0 SHCOMP-CN CERNET超级计算机中心 8
202.112.48.0 202.112.55.0 GZCOMP-CN CERNET超级计算机中心 8
202.112.56.0 202.112.59.0 BJREGION-CN 华北地区网 4
202.112.64.0 202.112.79.0 BJPU-CN 北京理工大学 16
202.112.80.0 202.112.95.0 BNU-CN 北京师范大学 16
202.112.96.0 202.112.111.0 BUPT-CN 北京邮电大学 16
202.112.112.0 202.112.127.0 CRMU-CN 中国人民大学 16
202.112.128.0 202.112.143.0 BUAA-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
202.112.144.0 202.112.159.0 NJTU-CN 北方交通大学 16
202.112.160.0 202.112.175.0 BJAU-CN 北京农业大学 16
202.112.176.0 202.112.191.0 BJMU-CN 北京医科大学 16
202.112.192.0 202.112.207.0 BLCU-CN 北京外国语大学 16
202.112.216.0 202.112.223.0 YJGI-CN 燕京研究院 8
202.112.224.0 202.112.227.0 BJJS-CN 北京景山学校 4
202.112.232.0 202.112.233.0 CSDNP-CN 中国21世纪议程 2
202.112.228.0 202.112.231.0 CNFMCC-CN 中国国家未来市场咨询中心 4
202.112.234.0 202.112.235.0 CNCIC-CN 中国化学信息中心 2
202.112.236.0 202.112.236.0 NEPA-CN 国家环保局 1
202.112.237.0 202.112.237.0 MWR-CN 水利部 1
202.112.238.0 202.112.238.0 SETC-CN 经贸委 1
202.112.239.0 202.112.239.0 IED-CN 环境开发研究所 1
202.112.240.0 202.112.243.0 MITWZIC-CN 内贸部物资信息中心 4
202.112.248.0 202.112.255.0 NLC-CN 中国国家图书馆 8
202.113.0.0 202.113.15.0 TIANJIN-CN 天津大学 16
202.113.16.0 202.113.31.0 NANKAI-CN 南开大学 16
202.113.112.0 202.113.127.0 HEBUT-CN 河北工业大学 16
202.114.0.0 202.114.31.0 HUST-CN 华中科技大学 32
202.114.32.0 202.114.47.0 CCNU-CN 华中师范大学 16
202.114.48.0 202.114.63.0 WHAPU-CN 武汉自动化工业大学 16
202.114.64.0 202.114.79.0 WHU-CN 武汉大学 16
202.114.80.0 202.114.95.0 WHUT-CN 武汉工业大学 16
202.114.96.0 202.114.111.0 WUHEE-CN 武汉水利水电大学 16
202.114.112.0 202.114.127.0 WTUSM-CN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6
202.114.128.0 202.114.143.0 TJMU-CN 同济医科大学 16
202.114.144.0 202.114.159.0 HUBU-CN 湖北大学 16
202.114.192.0 202.114.207.0 CGU-C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6
202.114.208.0 202.114.211.0 WRIPT-CN 武汉邮电研究所 4
202.114.224.0 202.114.239.0 ZNUFE-CN 中南财经大学 16
202.115.0.0 202.115.31.0 UESTC-CN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32
202.115.32.0 202.115.47.0 SCUU-CN 四川联合大学 16
202.115.48.0 202.115.63.0 SWJU-CN 西南交通大学 16
202.115.64.0 202.115.79.0 CQUPT-CN 重庆邮电大学 16
202.115.80.0 202.115.95.0 CQU-CN 重庆大学 16
202.115.96.0 202.115.111.0 CQJZU-CN 重庆建筑大学 16
202.115.112.0 202.115.127.0 SWUPL-CN 西南政法大学 16
202.115.128.0 202.115.143.0 SWNU-CN 西南师范大学 16
202.115.144.0 202.115.151.0 SWUFE-CN 西南财经大学 8
202.115.152.0 202.115.159.0 CQUMS-CN 重庆医科大学 8
202.115.192.0 202.115.207.0 LEU-CN 后勤工学院 16
202.115.208.0 202.115.223.0 SWIT-CN 西南工学院 16
202.116.0.0 202.116.31.0 JINAN-CN 暨南大学 32
202.116.32.0 202.116.47.0 SCNU-CN 华南师范大学 16
202.116.48.0 202.116.63.0 GDCC-CN 广东医学院 16
202.116.64.0 202.116.95.0 ZHONGSHAN-CN 中山大学 32
202.116.96.0 202.116.111.0 SYSUMS-CN 孙中山医科大学 16
202.116.128.0 202.116.143.0 GDUT-CN 广东科技大学 16
202.116.192.0 202.116.207.0 GDUFS-CN 广东外交学院 16
202.116.208.0 202.116.223.0 GZIFT-CN 广州外贸学院 16
202.116.224.0 202.116.227.0 GDHED-CN 广东高等教育厅 4
202.116.228.0 202.116.231.0 GDCTV-CN 广东有线电视 4
202.116.240.0 202.116.255.0 HAINNU-CN 海南师范大学 16
202.117.0.0 202.117.63.0 XJTU-CN 西安交通大学 64
202.117.64.0 202.117.79.0 XAHU-CN 西安高速公路学院 16
202.117.80.0 202.117.95.0 NWPU-CN 西北理工大学 16
202.117.96.0 202.117.111.0 NWU-CN 西北大学 16
202.117.112.0 202.117.127.0 XIDIAN-CN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6
202.117.128.0 202.117.143.0 XAIPT-CN 西安邮电学院 16
202.117.144.0 202.117.159.0 SSTU-CN 陕西师范大学 16
202.117.160.0 202.117.175.0 XAMU-CN 西安医科大学 16
202.117.176.0 202.117.191.0 NWAU-CN 西北农业大学 16
202.117.208.0 202.117.223.0 NWNU-CN 西北师范大学 16
202.118.0.0 202.118.31.0 NEU-CN 东北大学 32
202.118.32.0 202.118.39.0 SYIT-CN 沈阳技术研究所 8
202.118.40.0 202.118.47.0 CMU-CN 中国医科大学 8
202.118.48.0 202.118.63.0 LNU-CN 辽宁大学 16
202.118.64.0 202.118.79.0 DLUT-CN 大连理工大学 16
202.118.80.0 202.118.95.0 DLMU-CN 大连海事大学 16
202.118.112.0 202.118.115.0 LNNEYC-CN 辽宁东北育才中学 4
202.118.116.0 202.118.119.0 SYEPI-CN 沈阳电力学院 4
202.118.120.0 202.118.127.0 FSPU-CN 抚顺石油大学 8
202.118.160.0 202.118.167.0 NEAU-CN 东北农业大学 8
202.118.176.0 202.118.191.0 HRBEU-CN 哈尔滨工程大学 16
202.118.192.0 202.118.207.0 HRBUST-CN 哈尔滨理工大学 16
202.118.208.0 202.118.223.0 NEFU-CN 东北林业大学 16
202.118.224.0 202.118.239.0 HIT-CN 哈尔滨科技大学 16
202.119.0.0 202.119.31.0 SEU-CN 东南大学 32
202.119.32.0 202.119.63.0 NJU-CN 南京大学 32
202.119.64.0 202.119.79.0 NUAA-CN 南京航空大学 16
202.119.80.0 202.119.95.0 NJUST-CN 南京科技大学 16
202.119.96.0 202.119.111.0 NJNU-CN 南京师范大学 16
202.119.112.0 202.119.127.0 HHU-CN 河海大学 16
202.119.128.0 202.119.131.0 JSERNET-CN 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
202.119.175.0 202.119.175.0 JSPEC-CN 江苏省教委 1
202.119.176.0 202.119.191.0 CPU-CN 中国药科大学 16
202.119.192.0 202.119.207.0 CUMT-CN 中国矿业大学 16
202.119.208.0 202.119.223.0 NJFU-CN 南京林业大学 16
202.119.224.0 202.119.239.0 NJUPT-CN 南京邮电大学 16
202.119.240.0 202.119.255.0 NJUCT-CN 南京化工大学 16
202.120.0.0 202.120.63.0 SJTU-CN 上海交通大学 64
202.120.64.0 202.120.79.0 SHMU-CN 上海医科大学 16
202.120.80.0 202.120.95.0 ECNU-CN 华东师范大学 16
202.120.96.0 202.120.111.0 ECUST-CN 华东理工大学 16
202.120.112.0 202.120.127.0 SHU-CN 上海大学 16
202.120.128.0 202.120.143.0 SHSMU-CN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6
202.120.144.0 202.120.159.0 CTU-CN 中国纺织大学 16
202.120.160.0 202.120.175.0 SHTDU-CN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16
202.120.176.0 202.120.191.0 TONGJI-CN 同济大学 16
202.120.192.0 202.120.199.0 SHEC-CN 上海市教委 8
202.120.200.0 202.120.203.0 SHERNET-CN 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
202.120.208.0 202.120.223.0 ECUT-CN 华东工业大学 16
202.120.224.0 202.120.255.0 FDU-CN 复旦大学 32
202.121.0.0 202.121.15.0 XIAMEN-CN 厦门大学 16
202.121.16.0 202.121.23.0 HQU-CN 国立华侨大学 8
202.121.32.0 202.121.47.0 FJTU-CN 福建师范大学 16
202.121.48.0 202.121.63.0 FZU-CN 福州大学 16
202.121.64.0 202.121.79.0 SHFU-CN 上海渔业大学 16
202.121.80.0 202.121.95.0 SHTVU-CN 上海电视大学 16
202.121.96.0 202.121.111.0 SHISU-CN 上海国际研究大学 16
202.121.112.0 202.121.127.0 SHUES-CN 上海工程大学 16
202.121.128.0 202.121.159.0 ZJU-CN 浙江大学 32
202.121.160.0 202.121.175.0 ZJAU-CN 浙江农业大学 16
202.121.176.0 202.121.183.0 HZU-CN 杭州大学 8
202.121.224.0 202.121.239.0 ECJTU-CN 华东交通大学 16
202.121.240.0 202.121.255.0 NCU-CN 南昌大学 16
202.192.16.0 202.192.31.0 GUANGZU-CN 广州大学 16
202.192.32.0 202.192.47.0 GUANGZTC-CN 广州师范学院 16
202.192.64.0 202.192.71.0 GUANGZEC-CN 广州教育学院 8
202.192.112.0 202.192.127.0 GDMC-CN 广东医学院 16
202.192.128.0 202.192.143.0 SZU-CN 深圳大学 16
202.192.144.0 202.192.159.0 STU-CN 汕头大学 16
202.192.160.0 202.192.175.0 FOSU-CN 佛山大学 16
202.192.176.0 202.192.179.0 FOSCINC-CN 佛山科委 4
202.192.192.0 202.192.199.0 DGIT-CN 东莞技术学院 8
202.192.208.0 202.192.223.0 DGSSTTI-CN 东莞技术培训学院 16
202.192.224.0 202.192.239.0 HUIZU-CN 惠州大学 16
202.192.240.0 202.192.255.0 WYU-CN 五邑大学 16
202.193.0.0 202.193.15.0 GXU-CN 广西大学 16
202.193.64.0 202.193.79.0 GLIEI-CN 桂林电子工业大学 16
202.193.104.0 202.193.111.0 GLCNS-CN 桂林市师范学校 8
202.193.112.0 202.193.127.0 GLEMS-CN 桂林经管学院 16
202.193.128.0 202.193.143.0 GLIT-CN 桂林旅游学院 16
202.193.144.0 202.193.147.0 MCISGRII-CN 化工部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 4
202.193.148.0 202.193.151.0 GXCIKG-CN 广西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 4
202.193.152.0 202.193.155.0 GXGLEC-CN 广西桂林市教委 4
202.193.156.0 202.193.159.0 GXNNC-CN 广西(北)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 4
202.193.160.0 202.193.175.0 GXNU-CN 广西师范大学 16
202.193.176.0 202.193.191.0 GXCT-CN 广西技术学院 16
202.193.192.0 202.193.207.0 GLMC-CN 桂林医学院 16
202.193.208.0 202.193.223.0 GLNC-CN 桂林师范学院 16
202.193.224.0 202.193.239.0 GLCEC-CN 桂林市教育学院 16
202.193.240.0 202.193.255.0 GLMNS-CN 桂林少数民族师范学校 16
202.194.0.0 202.194.15.0 SDU-CN 山东大学 16
202.194.16.0 202.194.31.0 SDWHU-CN 山东威海大学 16
202.194.32.0 202.194.47.0 OUQD-CN 青岛海洋大学 16
202.194.64.0 202.194.79.0 SDIBM-CN 山东建材学院 16
202.194.80.0 202.194.95.0 SDACEI-CN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16
202.194.112.0 202.194.127.0 YTU-CN 烟台大学 16
202.194.240.0 202.194.255.0 HFUT-CN 合肥工业大学 16
202.195.48.0 202.195.63.0 YZU-CN 扬州大学 16
202.195.96.0 202.195.103.0 JSIPT-CN 江苏石油学院 8
202.195.112.0 202.195.127.0 NJICE-CN 南京通信工程学院 16
202.195.128.0 202.195.143.0 SUDA-CN 苏州大学 16
202.195.144.0 202.195.159.0 WXULI-CN 无锡轻工业学院 16
202.195.160.0 202.195.175.0 JSUST-CN 江苏理工大学 16
202.195.176.0 202.195.191.0 NJMU-CN 南京医科大学 16
202.195.192.0 202.195.207.0 ECSI-CN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16
202.195.208.0 202.195.215.0 NJUTCM-CN 南京中医药大学 8
202.195.224.0 202.195.239.0 NJIM-CN 南京气象学院 16
202.195.240.0 202.195.255.0 NJAU-CN 南京农业大学 16
202.196.64.0 202.196.79.0 ZZU-CN 郑州大学 16
202.196.96.0 202.196.111.0 HENU-CN 河南大学 16
202.196.240.0 202.196.255.0 AYTC-CN 安阳师范专科学校 16
202.197.0.0 202.197.15.0 NUDT-CN 国防大学 16
202.197.32.0 202.197.47.0 CSRU-CN 长沙铁道学院 16
202.197.64.0 202.197.79.0 CSUT-CN 中南工业大学 16
202.197.96.0 202.197.111.0 HUNU-CN 湖南大学 16
202.198.16.0 202.198.31.0 JLU-CN 吉林大学 16
202.198.32.0 202.198.47.0 JUT-CN 吉林工业大学 16
202.198.64.0 202.198.79.0 HRBUCEA-CN 哈尔滨建筑大学 16
202.198.80.0 202.198.87.0 HRBMU-CN 哈尔滨医科大学 8
202.198.96.0 202.198.111.0 HLJU-CN 黑龙江大学 16
202.198.112.0 202.198.119.0 DQSWU-CN 大庆职工大学 8
202.198.128.0 202.198.143.0 NENU-CN 东北师范大学 16
202.198.144.0 202.198.159.0 JLUST-CN 长春地质大学 16
202.198.160.0 202.198.175.0 CCIPT-CN 长春邮电学院 16
202.198.192.0 202.198.207.0 YBU-CN 延边大学 16
202.198.208.0 202.198.215.0 YBMC-CN 延边医学院 8
202.198.216.0 202.198.223.0 YBAC-CN 延边农学院 8
202.198.240.0 202.198.255.0 YBUST-CN 延边大学 16
202.199.24.0 202.199.31.0 SYIAE-CN 沈阳航空工程研究所 8
202.199.32.0 202.199.47.0 SYU-CN 沈阳大学 16
202.199.48.0 202.199.55.0 SYCT-CN 沈阳技术学院 8
202.199.56.0 202.199.63.0 SYFEU-CN 沈阳财经大学 8
202.199.96.0 202.199.111.0 SYPU-CN 沈阳工业大学 16
202.199.112.0 202.199.119.0 SYICT-CN 沈阳化工学院 8
202.199.128.0 202.199.143.0 DLRIN-CN 大连铁道学院 16
202.199.192.0 202.199.193.0 BXMG-CN 本溪市政府 2
202.199.212.0 202.199.215.0 LNPTS-CN 辽宁省邮电学校 4
202.199.216.0 202.199.223.0 YKU-CN 辽宁营口大学 8
202.199.224.0 202.199.239.0 LNUET-C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6
202.199.240.0 202.199.247.0 ASIIST-CN 鞍山钢铁技术研究所 8
202.199.248.0 202.199.255.0 ASNC-CN 鞍山师范学院 8
202.200.32.0 202.200.47.0 FMMU-CN 第四军医大学 16
202.200.64.0 202.200.79.0 NWILI-CN 西北轻工业学院 16
202.200.80.0 202.200.95.0 XAPI-CN 西安石油学院 16
202.200.96.0 202.200.111.0 XAIT-CN 西安工业学院 16
202.200.112.0 202.200.127.0 XAUT-CN 西安理工大学 16
202.200.128.0 202.200.135.0 XAISRT-CN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8
202.200.144.0 202.200.159.0 XAUAT-C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6
202.201.0.0 202.201.15.0 LU-CN 兰州大学 16
202.201.16.0 202.201.31.0 LZRI-CN 兰州铁道学院 16
202.201.128.0 202.201.143.0 NXU-CN 宁夏大学 16
202.201.240.0 202.201.255.0 XJU-CN 新疆大学 16
202.202.16.0 202.202.31.0 WCUMS-CN 华西医科大学 16
202.202.32.0 202.202.47.0 SWIEE-CN 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 16
202.202.48.0 202.202.55.0 CDIT-CN 成都技术学院 8
202.202.64.0 202.202.79.0 CDUST-CN 成都科技大学 16
202.202.80.0 202.202.95.0 CDIGMR-CN 成都地质学院 16
202.202.240.0 202.202.255.0 CQUC-CN 重庆交通大学 16
202.203.0.0 202.203.15.0 GZU-CN 贵州大学 16
202.203.16.0 202.203.31.0 GZIT-CN 贵州工学院 16
202.203.160.0 202.203.175.0 KMUST-CN 昆明工学院 16
202.203.176.0 202.203.191.0 YNAU-CN 云南农业大学 16
202.203.192.0 202.203.207.0 YNIFT-CN 云南财经学院 16
202.203.208.0 202.203.223.0 YNU-CN 云南大学 16
202.203.224.0 202.203.239.0 YNNU-CN 云南师范大学 16
202.203.240.0 202.203.255.0 YNPU-CN 云南理工大学 16
202.204.16.0 202.204.23.0 BJIE-CN 北京教育学院 8
202.204.32.0 202.204.47.0 BJUCMP-CN 北京中医药大学 16
202.204.48.0 202.204.63.0 USTB-CN 北京科技大学 16
202.204.64.0 202.204.79.0 CAMS-CN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16
202.204.80.0 202.204.95.0 BJIT-CN 北京理工大学 16
202.204.96.0 202.204.111.0 CUGB-CN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6
202.204.112.0 202.204.127.0 BJFU-CN 北京林业大学 16
202.204.144.0 202.204.159.0 CUEB-CN 首都经贸大学 16
202.204.248.0 202.204.255.0 CAFS-CN 中国林业科学院 8
202.205.176.0 202.205.191.0 SECINFO-CN 国家教委信息中心 16
202.206.64.0 202.206.79.0 HBU-CN 河北大学 16
202.206.80.0 202.206.95.0 HEBAU-CN 河北农业大学 16
202.206.96.0 202.206.111.0 HEBTU-CN 河北师范大学 16
202.206.240.0 202.206.255.0 YSU-CN 燕山大学 16
202.207.0.0 202.207.15.0 IMU-CN 内蒙古大学 16
202.207.208.0 202.207.223.0 SXU-CN 山西大学 16
202.207.232.0 202.207.239.0 SSTC-CN 山西科委 8
202.207.240.0 202.207.255.0 TUT-CN 太原工学院 16

服务器内存也是内存(RAM),它与普通PC(个人电脑)机内存在外观和结构上没有什么明显实质性的区别,主要是在内存上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有的技术,如ECC、ChipKill、热插拔技术等,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纠错性能。
服务器内存主要技术:

  • ECC
    在普通的内存上,常常使用一种技术,即Parity,同位检查码(Parity check codes)被广泛地使用在侦错码(error detectioncodes)上,它们增加一个检查位给每个资料的字元(或字节),并且能够侦测到一个字符中所有奇(偶)同位的错误,但Parity有一个缺点,当计算机查到某个Byte有错误时,并不能确定错误在哪一个位,也就无法修正错误。基于上述情况,产生了一种新的内存纠错技术,那就是ECC, ECC本身并不是一种内存型号,也不是一种内存专用技术,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计算机指令中,是一种指令纠错技术。ECC的英文全称是“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对应的中文名称就叫做“错误检查和纠正”,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现并纠正错误”,它比奇偶校正技术更先进的方面主要在于它不仅能发现错误,而且能纠正这些错误,这些错误纠正之后计算机才能正确执行下面的任务,确保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之所以说它并不是一种内存型号,那是因为并不是一种影响内存结构和存储速度的技术,它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内存类型之中,就象前讲到的“奇偶校正”内存,它也不是一种内存,最开始应用这种技术的是EDO内存,现在的SD也有应用,而ECC内存主要是从SD内存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而新的DDR、RDRAM也有相应的应用,目前主流的 ECC内存其实是一种SD内存。
  • Chipkill
    Chipkill技术是IBM公司为了解决目前服务器内存中ECC技术的不足而开发的,是一种新的ECC内存保护标准。我们知道ECC内存只能同时检测和纠正单一比特错误,但如果同时检测出两个以上比特的数据有错误,则一般无能为力。目前ECC技术之所以在服务器内存中广泛采用,一则是因为在这以前其它新的内存技术还不成熟,再则在目前的服务器中系统速度还是很高,在这种频率上一般来说同时出现多比特错误的现象很少发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ECC技术得到了充分地认可和应用,使得ECC内存技术成为几乎所有服务器上的内存标准。
    但随着基于Intel处理器架构的服务器的CPU性能在以几何级的倍数提高,而硬盘驱动器的性能同期只提高了少数的倍数,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性能,服务器需要大量的内存来临时保存CPU上需要读取的数据,这样大的数据访问量就导致单一内存芯片上每次访问时通常要提供4(32位)或8(64位)比特以上的数据,一次性读取这么多数据,出现多位数据错误的可能性会大大地提高,而ECC又不能纠正双比特以上的错误,这样就很可能造成全部比特数据的丢失,系统就很快崩溃了。IBM的 Chipkill技术是利用内存的子结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内存子系统的设计原理是这样的,单一芯片,无论数据宽度是多少,只对于一个给定的ECC识别码,它的影响最多为一比特。举个例子来说明的就是,如果使用4比特宽的DRAM,4比特中的每一位的奇偶性将分别组成不同的ECC识别码,这个ECC识别码是用单独一个数据位来保存的,也就是说保存在不同的内存空间地址。因此,即使整个内存芯片出了故障,每个ECC识别码也将最多出现一比特坏数据,而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ECC逻辑修复,从而保证内存子系统的容错性,保证了服务器在出现故障时,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采用这种内存技术的内存可以同时检查并修复4个错误数据位,服务器的可靠性和稳定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 Register
    Register即寄存器或目录寄存器,在内存上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书的目录,有了它,当内存接到读写指令时,会先检索此目录,然后再进行读写操作,这将大大提高服务器内存工作效率。带有Register的内存一定带Buffer(缓冲),并且目前能见到的Register内存也都具有 ECC功能,其主要应用在中高端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如IBM Netfinity 5000。
  • Buffer和Unbuffer
    Buffer即缓存器,也可理解成高速缓存,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内存有较多应用,容量多为64K,但随着内存容量的不断增大,其容量也不断增加,具有 Buffer的内存将对内存的读写速度有较大提高,象早起168芯EDOECC服务器内存大多都带Buffer,Unbuffer表示不具有高速缓存。有 Buffer的内存几乎都带有ECC功能,Unbuffer内存只有少数带 ECC功能。其在内存编号上也有较明显特征,以维京内存PC133 128M为例,其编号为ME16641U4SS-CL3,其中的字母U就代表Unbuffer。

目前服务器常用的内存有SDRAM和DDR两种内存。
SDRAM是“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意思是“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同步内存”,这种内存采用168线结构.
从理论上说,SDRAM与CPU频率同步,共享一个时钟周期。SDRAM内含两个交错的存储阵列,当CPU从一个存储阵列访问数据的同时,另一个已准备好读写数据,通过两个存储阵列的紧密切换,读取效率得到成倍提高。目前,最新的SDRAM的存储速度已高达5纳秒。
DDR SDRAM DDR是一种继SDRAM后产生的内存技术,DDR,英文原意为“DoubleDataRate”,顾名思义,就是双数据传输模式。之所以称其为“双”,也就意味着有“单”,我们日常所使用的SDRAM都是“单数据传输模式”,这种内存的特性是在一个内存时钟周期中,在一个方波上升沿时进行一次操作(读或写),而DDR则引用了一种新的设计,其在一个内存时钟周期中,在方波上升沿时进行一次操作,在方波的下降沿时也做一次操作,所以在一个时钟周期中, DDR则可以完成SDRAM两个周期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理论上同速率的DDR内存与SDR内存相比,性能要超出一倍,可以简单理解为100MHZ DDR = 200MHZ SDRAM。
DDR内存采用184线结构,DDR内存不向后兼容SDRAM,要求专为DDR设计的主板与系统
DDR2的定义: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读预取)。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此外,由于DDR2标准规定所有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TSOP-II封装形式,FBGA封装可以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DDR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应用到个人电脑的DDR200经过DDR266、DDR333到今天的双通道DDR400技术,第一代DDR的发展也走到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通过常规办法提高内存的工作速度;随着Intel最新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前端总线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拥有更高更稳定运行频率的DDR2内存将是大势所趋。

1. Ubuntu
几乎所有Geek都知道Ubuntu名字的含义,下面的介绍谨防你是山顶洞人。Ubuntu.com定义是:“Ubuntu”是一个非洲词语,其含义是“人性地对待他人”,或者“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Ubuntu发行版将Ubuntu精神带到了软件世界。
2. PCLinuxOS
跟前面差不多,三个词组合成一个词,PC+Linux+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PCLinuxOS拥有一个类似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努力使得用户迁移到Linux更加容易。因此使用了PC这个词(虽然PC并不是由Windows一家独大,这里有点用词不当)。
3. openSUSE
openSUSE是由Novell和AMD赞助的一个SUSE社区项目。SUSE是“Software- und System-Entwicklung”(软件和系统开发)的德语缩写,但是也有人说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计算机工程师Konrad Zuse。
4. Fedora
Fedora是由Red Hat赞助的社区Linux计划。名字“Fedora”由一种帽子名派生而来,帽子上有Red Hat的logo。
5. Mandriva
这个Linux发行版原本是Mandrake发行版,由MandrakeSoft负责维护,MandrakeSoft在与Hearst Corporation的法律纷争中失去了“Mandrake”这个名字。MandrakeSoft后来收购了Connectiva,结果是产生了合成词“Mandriva”。
6. Sabayon
Sabayon是在Trentino产生的发行版。是意大利语,是一种意大利甜点的名字。Sabayon(或者叫Zabaglione)由蛋黄,糖和甜酒制成。
7. Debian
Debian第一次出现是在1998年由Ian Murdock介绍。Debian这个名字由他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Debra和他的名字Ian混合而成。
8. Damn Small Linux
Damn Small Linux是一款仅有50MB大小的超小型Linux发行版。故名。
9. MEPIS
根据MEPIS的原创者Warren Woodford的介绍,MEPIS一开始没有任何含义,他仅仅是通过一通错误的Skype连接结识了一个朋友,然后很喜欢人家的名字!
10. FreeBSD
FreeBSD确切地说不是一个Linux发行版,它更像是Linux的一个分支,并且在distrowatch上排名11。BSD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Unix衍生物,BSD是伯克利软件发行版(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的简称。FreeBSD是伯克利发行版的一个免费分支。
11. CentOS
CentOS基于Red Had Enterprise Linux (RHEL),基本含义是社区企业级操作系统(Community 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
12. Dreamlinux
Dreamlinux是基于Debian的巴西Linux发行版,类似于苹果OS X。我并不相信这个名字背后有个原因,只是简单的把梦和Linux加在一起,我想说明原意,对不起~
13. Puppy Linux
Puppy Linux是一个小型的live CD发行版,致力于易用性。这个版本由于叫做“Puppy”带来了福音。
14. Kubuntu
大概只是KDE + Ubuntu = Kubuntu。
15. Zenwalk
这个难死我了。浏览他们的网站时,我被告知“ever tried zen computing?”,所以Zen这部分是可以解释的,但是walk呢?logo是个海豚?海豚是walk?LOL。当我给JP Guillemin,这个版本的创建者发邮件,问他怎么解释的时候,他的回答同样费解。
Hi,Zenwalk是在发音(和含义)上与Nextstep类似,这个著名的OS由Steve Job在被苹果炒掉之后所创建。
Cheers。
16. Slackware
Slackware由Patrick Volkerding创建,Slackware本是一个私人项目,为了防止它成为一个正统的发行版,Patrick给它起名为“slack”。这里的slack引自Church of SubGenius(谢谢那些帮我指正的人)。
17. Knoppix
Knoppix是一个Debian的live CD版本,由Klaus Knopper开发,由他的名字命名。
18. Gentoo
Gentoo是一个源代码基础的发行版,含义是所有东西都平等地编译,使得其速度增快。这个特点也促使了它改名成为Gentoo(原来是叫Enoch),词义是游泳速度最快的企鹅。对了,我甚至说服我的一个朋友给她的猫起名“Gentoo”,多么可爱啊~
19. Slax
Slax是基于Slackware的live CD版本,故名。没有太多特殊的。继续。
20. Sidux
Sidux是基于Debian的不稳定分支,codename为“Sid”的版本而来的发行版,“Sid”得名于Toy Story中的Sid Phillips一角色,经常破坏她妹妹的玩具。你看,Geek生来就有幽默感。
21. Ubuntu Studio
Ubuntu Studio只是一个特殊的Ubuntu衍生版本,用于通用多媒体制作。
22. PC-BSD
PC-BSD是一个BSD分支的发行版。它的目标是使用图形化安装程序使得其易于安装,默认使用KDE使得其容易且立即可用,预装图形化用户界面,因此加入了PC前缀。
23. Xubuntu
这些Ubuntu衍生版本都有什么毛病?Xubuntu = XFCE + Ubuntu。下一个!
24. Foresight
Foresight是一个使用Conary为其包管理器的Linux发行版,它支持滚动升级,而不是像一般发行版一样每年发布两个大版本。例如,当妖精 1.0版将在下一个月内发布的时候,Foresight用户将会在一周之内得到它,但是Ubuntu用户则必须等到十月份(感谢来自Foresight IRC频道的pcutler的解释)。
不管如何,有了Conary,Foresight可用立刻获取更新,不然你就要等另一个发行版本,很有格调。
25. DesktopBSD
网站上说:“DesktopBSD目标是成为一个稳定强大的桌面用户操作系统。”
26. Red Hat
这个名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留着让Red Hat合伙创建人Bob Young来解释。
27. OpenGEU
OpenGEU本来叫做Geubuntu,是一个基于Ubuntu的发行版,使用了GNOME和Enlightenment作为窗口控制器,字母“G”和“E”就是他们的组合。但是由于某些法律原因,改名成了OpenGEU。
28. Elive
这个版本同样是一个基于Debian的Live CD发行版本,使用Enlightenment作为窗口控制器。
29. Freespire
2005年8月的时候,偶然之间,基于Linspire源码的Live CD发行版来到了网上。不久就成了独立的发行版。Linspire同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背后。Linspire开始叫做“Lindows”,但是一些微软法律部门的坏小子认定“Lindows”侵犯了他们的“Windows”,决定诉诸法律。微软的案子并没有在法庭上解决,于是微软决定付给Lindows两千万美元,让它改名为Linspire。
30. Frugalware
我找不到任何记录下来的原因。但是它有可能取自节俭哲学。根据Wikipedia解释:Frugality出现在信任系统的上下文中的时候,是一个人不信任的哲学,或者深信“专家”知识,常常来源于商业市场及企业集团领域,宣扬最了解经济,物质化或者个人的精神需求。
31. Fluxbuntu
又一个Ubuntu?只是另外一个使用Fluxbox作为窗口管理器的Ubuntu。
32. Xandros
Xandros来源于X Windows和Greek island Andros。
33. TinyME
TinyME是PCLinuxOS的轻量级版本。
34. gOS
gOS是一个高度集成了Google Apps的Ubuntu衍生版,如果你还没猜到,那么可以认为g代表Google,gOS含义“Good OS LLC”,是这个发行版支持公司的名字(感谢来自stumbleupon的konradc指出这一点)。
35. Backtrack
Backtrack是一个包含大量安全和分析工具的,用于安全测试和渗透检测的发行版。它的名字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反跟踪”入侵者。

2006 年5月4日,JEDEC正式发布最终敲定的FB-DIMM规格标准,FB-DIMM是由Intel提出的一项新存储器架构,用意在于提升伺服器及高阶工作站的存储器效能,同时也扩增存储器的容量潜能。FB-DIMM(Full Buffered Dual In Line Memory Module,有时也写成FBDIMM)与现有的存储器架构相较到底有何承袭与革新?本文以下将对此更深入解析。

传统架构的效能、容量皆已受限
长久以来存储器一直倚赖两种手法来提升效能,一是加宽资料传输的并行度,另一是加快资料传输的时脉速度,不断加宽的结果是存储器模组(DIMM)的接脚数愈来愈多,从过去的FPM/EDO RAM 72pin、SDR SDRAM 168pin、DDR SDRAM 184pin,到今日DDR2 SDRAM的240pin,然而主机板的电路布局面积有限,难以再用拓宽线路数的方式来提升效能,虽然可以用增加电路板层数的方式来因应,但成本也会大增。
更具体而言,今日一个存储器通道(Channel)的宽度为64bit,在并行线路数的限制下,一般的运算系统多只能有两个通道,即是 128bit,难以再更宽,更宽多半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同时线路数愈多也就愈难掌控并行传输的时序准确性,使得实际布线设计变的困难,过往就经常要用蛇绕方式的布线来求取并列时序的同步。
另一个问题是时脉,透过并列同步频率的提升以达成加速的目标会带来副作用,即是愈高速愈会使传输线路的长度受限,这同样会造成电路布线设计时的难度,连带的也会使每通道的连接模组数受到约束,过去一个通道允许连接四条模组,之后降成两条模组,若方式不变未来一个通道仅能连接一个模组,这并非不可能,看看ATA硬碟介面,更高速的SATA仅允许一个通道连接一个ATA装置(硬碟),而过去较慢速的PATA则仍允许一个通道连接两个ATA装置。
即便模组数可以增加,然现有存储器架构的连接拓朴(Topology)属Stub-bus作法,即是同一时间、同一通道内只能有一个DIMM进行传输,其余的DIMM都必须闲置等候,如此传输效率依然卡在通道数、资料宽度的环节,难以改变。
通道数受限、模组数受限,自然存储器的扩充容量也会受限,倘若情形不改变,就只能倚赖存储器颗粒(晶片)的容量密度提升,然这就得倚赖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才行(如从90nm进步至65nm)。很明显的,传统存储器架构已至多方窘困:效能、容量、线路数、时脉速、通道数、模组数、同步设计难度、电路面积成本等。

FB-DIMM的沿袭与变革
接着来看FB-DIMM的作法,FB-DIMM其实只改变存储器的连接架构与传输方式,在存储器颗粒方面仍是用今日常见的DDR2 SDRAM,但是在每个DIMM模组上追加一颗先进存储器缓冲(Advanced Memory Buffer;AMB)晶片,所有在DIMM上头的DDR2 SDRAM颗粒都与AMB晶片相连,再由AMB晶片与主机板相连,不再是过去让每颗DDR2 SDRAM颗粒自行与主机板相连,简单说即是一律透过AMB来转换、转接。
至于如何转换转接呢?AMB将原有DDR2 DIMM的64bit并列资料传输转换成24bit的串列传输,过去64bit并列传输是使用统一的传输时脉,且64bit在单一时间内只能在读取「或」写入,不能让读取与写入同时发生,而AMB转换后变成14bit读取与10bit写入,且在串列传输中夹带时脉信号(类似PCIe的8b10b法),各 bit的传输时序不用整齐一致(即指同步),没有过去并列传输常要担忧的串音干扰,并允许各bit尽其所能的加快传输。
此外,DDR2 SDRAM使用的单端式(Single End)传输,逻辑定义来自绝对性的电压准位,如LVTTL、SSTL、HSTL等,难以长距离传输,如今AMB将单端传输转换成差动式(Differential)传输,以一对传输线路间的相对电压差作为逻辑定义,因此可长距、高速传输,也因此FB-DIMM的每通道可串接八个 DIMM,不似现有传统架构仅能两个DIMM。
从64bit同步并列改成24bit非同步串列后,FB-DIMM的线路数也获得大幅缩减,过去要用240pin与存储器控制器(即北桥晶片)相连,如今只需用69pin相连,如此布线设计更容易(线路减少,不用时序同步),电路面积、层数等制造成本也可缩减。
进一步地说,每个FB-DIMM上的AMB晶片会相互串接,且如前所述可在单一通道内串接八条DIMM,即是串接八颗AMB,八颗AMB相互间以点对点(Point-to-Point)的方式连接,因此两点间可高速交换传递资讯,逐颗串接后会形成一个链(Chain)状连接,每个通道中只有第一颗 AMB晶片会与存储器控制器连接,其余都是相互串接,串接的结果变成每颗AMB(DIMM)随时都可以传输,不似传统Stub-bus架构同时间只能有一条DIMM传输,明显的FB-DIMM/AMB作法较不易产生传输瓶颈,进而增加整体传输率。附带一提的是,串接的部分包含14pin的读取与10pin 的写入,每个bit用一对差动线路构成,在专业用语上称为传输巷(Lane),而14pin的串接称为北面(Northbound),10bit写入称为南面(Southbound)。
此外,为何要称为Full Buffered,因为过去SDR SDRAM时代就用过Buffer技术,但只用在位址线路与控制线路,未用在资料线路,属于部分性的Buffer运用,运用Buffer缓冲可提升信号的发散(Fan Out;扇出)驱动力,这在过去单一DIMM上的颗粒过多时必须使用。如今FB-DIMM则是各颗粒的所有运作信号都要进行Buffered,所以称为 Full Buffered。
之后,由于并列宽度与速度都提升,Buffer没有并列传输的同步机制,容易使传输失误,所以改成有同步机制的Registered作法,即是今日所称的Registered SDRAM,然预计Full Buffered作法将在二、三年内取代Registered。至于为何不在DIMM上也用Registered?因为各bit的传输已内含自用的时脉(称为Self-Clocking),各bit不用时序同步,所以不需要。
而AMB的转换也将侦错、更错机制进行改变,由过去的ECC(Error Correcting Code)换成CRC(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使侦错、更错能力获得提升。

计算FB-DIMM的提升效益
改采FB-DIMM架构后真的可以加速与容量拓增吗?对此一样以机制原理来解释。
以现有DDR2 800而言,使用200MHz时脉可得到800Mbps传输率,乘以64bit可得51.2Gbps,除以8则成6.4GB/Sec。
同样的时脉频率用于FB-DIMM,则每个bit能有4.8Gbps,乘以24bit可得115.2Gbps,除以8为14.4GB/Sec,如此在同样的单一通道、同样的传输时脉下,FB-DIMM的14.4GB/Sec远胜传统的6.4GB/Sec。而且如前所述,FB-DIMM仅有69pin 与存储器控制器相连,远少于现今的240pin,这意味着:取消一个传统通道的设置,可以改设置三个FB-DIMM通道,且使用线路、占用面积依然少于传统通道(69pinx3<240pin),串接方式也比Stub-bus更省电路面积。如此,原本可以设置两个传统通道的电路板,可以改设置成六个FB- DIMM通道,六个通道同时启用,则最高传输率可达86.4GB/Sec。
不过,86.4GB/Sec只是理想值,重点依旧在存储器颗粒上,FB-DIMM仍是使用DDR2颗粒,DDR2颗粒并行传输若只能达 6.4GB/Sec,那么六个通道同时启用也只能获得38.4GB/Sec,此一瓶颈与硬碟的内外部传输率相类似,FB-DIMM的极致传输值如同硬碟外部的介面传输率,DDR2颗粒的传输率如同硬碟内部的磁头感应速率,真正的整体效能取决于内部、外部居次,外部更快速只是预留频宽,以待日后内部传输率提升时仍可因应,使外部不至成为整体传输的碍阻。
如此,FB-DIMM将DIMM数从二增至八,Channel数从二增至六,使FB-DIMM架构的最高DIMM数达四十八条,相对的传统架构仅四条,差异为二十四倍。


图左为一个DDR2 Registered DIMM通道的布线图,图右则为二个FB-DIMM通道的布线图

更多的益处
FB-DIMM除了能提升传输、拓增容量,其实还带来更多传统架构时所较难实现的好处:

  • 由AMB晶片统管各存储器颗粒,反而能消弥以往传统架构所常出现的DRAM颗粒相容性问题,因为此一电气特性差异已由AMB转化吸收,只要通道内的每条 DIMM都使用同一业者的同一型款AMB晶片,颗粒相容性问题就容易排除,其他如负载效应平衡、阻抗匹配问题也都容易解决。
  • 更容易实现伺服器系统所需要的存储器坚稳机制,例如由AMB负责管控,若某颗DRAM颗粒暂时或永久失效,则可由其他备援颗粒来暂顶或取代。此外,也因为相同线路数下可比过去多设置1、2个通道,因此要实现如Chipkill之类的记忆体镜射阵列(Memory RAID)防护也更容易。类似的情况,当某一传输巷(Lane、bit)失效或故障时,因为各bit毫无相依关连,也可即时由其他传输巷来替顶。
  • 要在串列传输中增加特色功效机制也比并列方式容易,例如改用更先进的侦错、除错编码法,或添入传输加密等,这些追加只需稍减损原有的传输频宽即可达成,相对的并列传输得拓增更多的相关线路才能办到,在硬体工程上有较高的变更成本。
  • 过去伺服器管理者经常碍于单一系统内可用的DIMM数过少,迫使采购初期就得用单条高容量的DIMM,但也必须接受较贵的单价,否则没有足够的DIMM数可供扩充,而改採FB-DIMM后则可抒解此一问题,因为一通道内最多可有八个DIMM,使存储器的容量组态弹性、最高扩充容量都获得改善。
  • 此一特点其实也源自第一项特点,透过AMB的转化,日后即便DRAM颗粒改朝换代也可持续相容,现在使用DDR2 SDRAM,日后也可升级使用新一代的DDR3 SDRAM,或其他类型的DRAM。

FB-DIMM也有隐忧、威胁
乍听之下FB-DIMM的一切表现都超越传统,然事实真如此吗?事实上FB-DIMM也有其隐忧,以下也逐一讨论:

  • 高速的AMB晶片功耗相当高,就一般而言,过去的DDR DIMM约5.4W,DDR2 DIMM因颗粒制程的进步而降至约4.4W,然使用DDR2颗粒的FB-DIMM却增至10.4W(因为加了AMB晶片),这在讲究营运成本精省的今天是一大致命伤,同时更高的功耗也使散热更困难,多条密排的DIMM将不易设计散热,如此不易运用在刀锋伺服器或超薄伺服器等散热空间有限的系统上,例如 Sun在评估过FB-DIMM后就透露出可能放弃在薄型或省电型的伺服器中使用。
  • 在DIMM上追加AMB晶片也使DIMM模组上的电路复杂度增加,这对DIMM模组的制造商而言也有些挑战要克服。
  • 老实说FB-DIMM的原理与Rambus的RDRAM相近,主要差别只在FB-DIMM是以相容现有DRAM颗粒的方式来实现,以此规避技术专利,但就成本与简化性而言,反而是RDRAM较有利。
  • Rambus 已在推行比RDRAM更先进的XDR RAM及XDR2 RAM,XDR RAM是RDRAM的进化,将位址线、控制线分立出来,如此传输的延迟性(Latency)可低于RDRAM,且将用在Sony的新一代电视游乐器: PlayStation 3(PS3)上,FB-DIMM面对RDRAM已居弱位,如今就更难面对XDR RAM,唯FB-DIMM是JEDEC国际标准,此点胜过RDRAM、XDR RAM的独家业者授权。

支持业者与展望未来
最后,除了Intel发起外,Dell、HP等系统大厂都已表态支持FB-DIMM,DIMM模组业者如A-DATA、Apacer、Crucial、 Kingston、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也都支持,存储器颗粒业者也是全面投入AMB的研发及量产,如Samsung、Micron、Hynix、 NEC/Elpida、Infineon等,就连IDT也投入AMB晶片的战局,同时各大厂也将持续提升FB-DIMM的传输率,预计将既有每Lane的 4.8Gbps提升至6.4Gbps,甚至上看9.6Gbps。

Xeon(至强)是英特尔生产的400MHz的奔腾微处理器,它用于”中间范围”的企业服务器和工作站。在英特尔的服务器主板上,多达八个Xeon处理器能够共用 100MHz的总线而进行多路处理。Xeon正在取代Pentium Pro而成为英特尔的主要企业微芯片。Xeon设计用于因特网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服务,例如工程、图像和多媒体等需要快速传送大量数据的应用。Xeon是 奔腾生产线的高端产品。
Xeon基于奔腾微处理器P6构架,它设计成与新的快速外围元件互连线以及加速图形端口一起工作。Xeon具有:512千字节或1兆字节,400MHz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在处理器、RAM和I/O器件之间传递数据的高速总线、能提供36位地址的扩展服务器内存结构。
装有Xeon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一般可使用Windows NT、NetWare或Unix操作系统,其系统可与Sun Microsystem、Silicon Graphics等媲美。
现代Xeon 则是作为intel的高端处理器形象出现。现在基本已经形成如下格局:高端Xeon,中端Core/Pentium,低端Celeron赛扬。其中Xeon由于可以使用多处理器技术,因此尤其受到多任务用户推荐。

  • 至强的诞生:Pentium II Xeon
    1998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 Xeon(至强)处理器。Xeon是英特尔引入的新品牌,当时Intel公司为了区分服务器市场和普通个人电脑市场,决定研制全新的服务器CPU,命名也 跟普通CPU做了一些明显的区分,称为Pentium II Xeon,取代之前所使用的Pentium Pro品牌。这个产品线面向中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工作站市场;是英特尔公司进一步区格市场的重要步骤。Xeon主要设计来运行商业软件、因特网服务、公司 数据储存、数据归类、数据库、电子,机械的自动化设计等。
    Pentium II Xeon处理器不但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缓存,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多达4路或者8路的SMP对称多CPU处理功能,它采用和Pentium II Slot1接口不同的Slot 2接口,必须配合专门的服务器主板才能使用。
  • 巨大的成功:Pentium III Xeon
    1999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采用“铜矿”核心的奔腾3处理器那几年是如何的风光,至今都还被誉为一代经典产品,而作为Pentium II 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Intel还将Xeon分为两个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其中,低端Xeon和普通的 Coppermine一样,仅装备256KB二级缓存,并且不支持多处理器。这样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 III的性能差距很小,价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还是具有以前的特征,支持更大的缓存和多处理器。
  • 前赴后继:Pentium 4 Xeon
    2001年英特尔发布了Xeon处理器。英特尔将Xeon的前面去掉了Pentium的名号,并不是说就与x86脱离了关系,而是更加明晰品牌概念。Xeon处理器的市场定位也更加瞄准高性能、均衡负载、多路对称处理等特性,而这些是台式电脑的Pentium品牌所不具备的。Xeon处理器实际上还是 基于Pentium 4的内核,而且同样是64位的数据带宽,但由于其利用了与AGP 4X相同的原理--“四倍速”技术,因此其前端总线有了巨大的提升,表现更是远胜过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Xeon处理器基于英特尔的NetBurst架构,有更高级的网络功能,及更复杂更卓越的3D图形性能,另一方面,支持至强的芯片组也在 并行运算、支持高性能I/O子系统(如SCSI磁盘阵列、千兆网络接口)、支持PCI总线分段等方面更好地支持服务器端的运算。
  • Prestonia
    是Xeon处理器的第二代核心,Prestonia同第一代的Foster核心之间的首要区别就是整合的二级缓存容量的差别,前者为512KB,而后者仅 为256KB。Prestonia核心处理器也采用了先进的0.13微机制造工艺。但是Prestonia核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增加了对Hyper- Threading(超线程)的支持。Hyperthreading早先称为Jackson技术,这是一种多线程(SMT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技术的扩展,其主要功能就是让处理器在单处理器工作模式下也进行多线程工作(每块处理器可以同时进行一个以上进程的处理)。
  • Nocona
    这是Intel的XEON CPU核心,采用90nm制程,使用800Mhz FSB,具有16KB L1缓存、1MB L2缓存和12KB uOps Trace缓存,同时支持SSE3以及HyperThreading。对应Xeon处理器通过EM64T技术同时支持32位和64位计算,并通过集成 DBS(Demand Based Switching,基于需要切换技术)实现增强型SpeedStep技术,可以根据工作负载动态调整处理器运行频率和功耗。
  • Irwindale
    Xeon产品的核心,前端总线、HyperThreadingII、增强型Speedstep、EDB以及EM64T都和Nocona完全一致。该核心与 Nocona核心最大的不同就是二级缓存进一步提升到2MB,频率由3.0G开始起跳,与Pentium 4 600系列处理器的架构有些类似。不过由于二级缓存的加大,工艺也没得得到改进,导致该处理器的功率和发热量均大大高于Nocona,在选购该处理器时散 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Conroe(双核心)
    Intel Xeon 3000系列的新核心,与Intel Core 2 Duo采用相同的LGA 775针脚,而非Woodcrest所用的LGA 771针脚。Xeon 3000系列处理器运行于1066 MHz系统总线(FSB),内含4 MB或2 MB共享型二级缓存,支持Intel 64位扩展技术(Intel EM64T),Intel虚拟化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及Enhanced Intel SpeedStep技术,其中包括 Xeon 3040, 3050, 3060和3070,Intel Xeon 3070 (2.66 GHz/4MB L2/FSB1066),Intel Xeon 3060 (2.40 GHz/4MB L2/FSB1066),Intel Xeon 3050 (2.13 GHz/2MB L2/FSB1066),Intel Xeon 3040 (1.83 GHz/2MB L2/FSB1066)。其中3040和3050配备了2MB二级缓存,而3060和3070配备了4MB二级缓存。新的Xeon处理器采用了Core核 心,与前代的NetBurst相比,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 Dempsey(双核心)
    Dempsey是Xeon的双核心版本,型号命名为50xx的双核处理器,包括5030(2x2MB/2.67GHz/667 MHz前端总线/功率95W/DP)、5050(2x2MB/3.00GHz/667MHz前端总线/功率95W/DP)、5060 (2x2MB/3.20GHz/前端总线1066 MHz/功率130W/DP)、5063(2x2MB/3.20GHz/前端总线1066 MHz/功率95W/DP)、(5080 2x2MB/3.73 GHz/前端总线1066 MHz/功率130W/DP)。这些Xeon 50XX系列均为双核心,主频从2.50GHz到3.73GHz,所有处理器采用 65 纳米制造工艺,均支持FB-DIMM内存,英特尔虚拟化技术、超线程(HT)技术、增强型英特尔SpeedStep动态节能技术(其中5063、5060 不支持)、英特尔64位内存扩展技术、英特尔病毒防护技术。这些处理器均配置了4MB L2缓存,其中每个核心独享2MB L2缓存,其前端总线为1066MHz或者667MHz,可以提供8.5GB/s或者5.3GB/s的传输带宽。采用65nm工艺的双核心Xeon Dempsey使用LGA771接口。与此50XX系列配合的芯片组为INTEL 5000X,5000P,5000Z,5000V。
  • WoodCrest(双核心)
    这是XEON采用Core微架构的服务器级双核心处理器,WoodCrest核心处理器包括Xeon 5110(1.6GHz/4MB L2/1066MHz FSB)、Xeon 5120(1.86GHz/4MB L2/1066MHz FSB)、Xeon 5130(2GHz/4MB L2/1333MHz FSB)、Xeon 5140(2.33GHz/4MB L2/1333MHz FSB)、Xeon 5150(2.66GHz/4MB L2/1333MHz FSB)及最高型号Xeon 5160(3GHz/4MB L2/1333MHz FSB),采用LGA 771处理器接口,全线最高功耗只有80W,对比上代Dempsey核心最高功耗可高达130W有着明显的改善,支持Intel EM64T、Intel Execute Disable Bit、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功能,而Demand-Based Switching功能则只提供于Xeon 5140或以上的型号。另有一款低功耗产品XEON 5148 LV,频率为2.33GHz/4MB L2 Cache/1333MHz FSB,但最高功耗只有40W,是正常型号的一半,并完全支持援Intel EM64T、Intel Execute Disable Bit、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功能及Demand-Based Switching功能。与此51XX系列配合的芯片组为Intel5000X,5000P,5000Z,5000V。
  • 45nm 至强至尊处理器(四核心)
    随着Intel Xeon QX9650的诞生,处理器开始进入45NM时期。这款处理器以其卓越的性能,超低的发热量,让Intel芯片巨头的位置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