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在想,既然我们都在谈AI带来“10倍效率”,那是不是也意味着——生活的每一块地方,都该被AI铺满? 我曾经很愿意相信这件事,尤其作为一个追求极致效率的J人开发者。看到大模型快速演进、工具飞速迭代,自然有种“错过就是被淘汰”的紧迫感。团队里很多人也开始讨论,什么能自动化、什么能生成,能不能再快一点、再多一点。 …
知白守黑,不语万千算
最近,我常在想,既然我们都在谈AI带来“10倍效率”,那是不是也意味着——生活的每一块地方,都该被AI铺满? 我曾经很愿意相信这件事,尤其作为一个追求极致效率的J人开发者。看到大模型快速演进、工具飞速迭代,自然有种“错过就是被淘汰”的紧迫感。团队里很多人也开始讨论,什么能自动化、什么能生成,能不能再快一点、再多一点。 …
AI工具和模型发展得飞快,快到大部分工程师都有点跟不上。每隔几周就有新模型、新插件、新工作流冒出来,效率、能力、边界不断被刷新。作为一个在大厂摸爬滚打多年的中老年程序员,我其实早已在工作中广泛使用AI,写代码、查文档、写文档、测试、开会准备、汇报资料……能换的工具基本都换了,流程也做了不少调整。AI不是一个新鲜玩意,而…
大模型的进步是确定性的,每个月似乎总有更强的新版本出现。但工程师的工作实践并不是“等更强的模型上线”这么简单。真正能长期带来价值的,是那些独立于模型平台的可迁移能力。 以下四种,是值得每个AI工程师投入时间积累的底层能力。 1. 构建上下文系统,让模型真正理解你的业务 模型输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提供了什么样的上…
在软件行业的职级体系里,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曾经是主角:SDE1执行,SDE2设计,Senior SDE无所不能,Principal SDE则如行业的布道者。但AI的到来,把这套体系一把推翻了——不论你是哪个级别的SDE,都沉入了湖底。想重新浮出水面?你得靠AI,变身为F…
最近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周都有人在分享“AI改变命运”的新用法,“五分钟搞定XX”、“用AI每天节省三个小时”……朋友圈仿佛成了AI布道大会。 但我想说句实话:真正用好AI的人,其实大多不说话。 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因为他们知道,AI不是魔法棒,是工具箱。工具用得好不好,不在于你知道得多,而在于你是不是能脚踏实地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