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故事。
当年城市化如火如荼,楼要盖,路要修,桥要建,土木工程师和施工工人一度炙手可热,是时代的弄潮儿。可随着城市逐渐建满,机会不再集中于北上广深,而是向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转移。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开始分化:房子造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问题是“住得舒不舒服”。于是,电工、水管工、精装修师傅这些细分技能工种迅速崛起,甚至诞生了一批靠修水管、通马桶成了网红的大V。
这个过程,与今天软件行业正在发生的事如出一辙。
AI编程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一个Prompt下去,前端生成了,后端也补全了,甚至数据库模型和接口文档都准备好了。很多过去依赖“人力重复堆叠”的开发任务,正被自动化无情吞没。
在这个趋势下,传统“码农”角色正在变得多余:那些靠写表单、调接口、做模板页面维持岗位的开发者,将首当其冲被AI替代。而整个行业的人才结构,也将从“拼体力”转向“拼脑力 + 拼AI协作力”。
这就像建筑业里盖楼的红利期结束后,转而开始注重精装修与维护。
未来,谁是软件行业的“水电工”?
是那些能看懂AI生成代码的逻辑、能快速定位问题、能修补bug、能持续优化模型生成结果的人。更准确说,是AI系统的调优师、诊断师、维护师。
他们不再追求“手写一切”,而是精通工具、判断得快、下手精准。他们甚至可能不再需要敲代码敲到深夜,而是懂得如何引导AI正确地生成、修复、部署系统。
这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进化。
我们正在从“开发型工程师”转向“维护型专家”和“协同型设计者”。这也将带来新的分工、新的职业机会和新的专业壁垒。
以下是可能的趋势:
- 基础开发岗位减少:尤其是业务逻辑、前后端模板、接口调用等模块,将被AI完全接管。
- AI系统维护岗位增加:需要有理解复杂系统的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修复AI生成的结构性问题。
- 行业专家地位上升:在AI难以准确处理的领域(如金融系统合规逻辑、工业设备接口、安全机制设计),有经验的专家将变得更加稀缺和重要。
- “内容型工程师”崛起:擅长讲解工具、教学工作流、整理最佳实践的技术人,将以知识输出和个人品牌打开新的职业路径。
- 开发模式改变:行业将转向“人 + AI”的智能协同范式,开发者需要学会如何“指挥”和“驯化”AI,而非亲自下场完成每一个步骤。
所以,不要以为AI编程的普及意味着开发行业的终结。真正被淘汰的,是不懂协作、不愿学习、仍沉迷于“自己写得最对”的思维模式。
而新一代的“水电工”,将成为新时代系统的守护者。
他们不再铺砖造楼,而是在AI搭好的房子里修电、通水、清管道、调暖气,顺便拍个视频教学怎么用Prompt修窗户,点赞百万,直播带课,收入比写代码还多。
时代变了,但机会没变。只是好机会,往往长得不像机会,而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