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键跳过内容

不是拒绝AI,是拒绝“更忙”

我最近看到一句话,说:

“大家不是抗拒AI,而是抗拒增加工作量。”

看似轻巧的一句话,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我这段时间最真实的感受。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我被夹在高层的转型节奏和一线员工的真实状态之间,前后受力,心力交瘁。

更准确地说,我其实能理解两边的每一个立场,也理解每一个叹息。上面在鼓励“AI not optional”,下面却在默默地学、偷偷地用,却又不敢说自己用了。而我在中间,看着各种尝试、碰撞、调整、误会……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但我知道,我们的确正处在一次大规模系统性转型的阵痛期。


1. 为什么大家怕的不是AI,而是“多干活”?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AI”,而是“增加工作量”。

员工并不是不愿意学AI工具,也不是不愿意改变。他们也会用 Claude Code写代码、让 GPT 润色文档、甚至私下接入一些自动化脚本。只是,这一切如果变成了一项“公司要求”——而没有配套新的时间、标准、认可机制,那它就不再是提升工具,而成了一种额外负担。

是的,大家嘴上说“抵制”,但其实都在用。而之所以嘴上反对,是因为他们不确定——如果我提高了效率,会不会马上被要求产出更多?我节省下来的时间,是不是就变成新的任务和加班?如果用AI是对的,那为什么没有人给我正向反馈,只有更高的期待?

这是一种模糊而深刻的焦虑。


2. 我们其实都在动,只是节奏错位了

管理者的焦虑是真实的。他们看到了外部的AI浪潮,内部的产能瓶颈,知道如果不提前布局,就会被淘汰。所以他们开始试图推动工具落地、流程改造、制定规范。但这些推动往往是结构化的,而人的适应是非结构化的。

比如说我们试图在PR上打AI tag,用以衡量AI使用率,甚至引入“AI is not optional”这样的口号。但说实话,这些动作虽然有用,但也极容易落入形式主义。如果员工用了AI,最后PR还是要改三遍;如果用了AI,却没人看到;如果用AI的最终结果只是“你现在做这个更快了,那就多做一点”——那这场转型就变成了一次静悄悄的压力叠加。

问题不是大家不用AI,而是没有人清楚地定义:我们为什么要用AI?我们用AI是为了“完成更多”,还是“更轻松地完成”?是为了“生产力提升”,还是“让流程更人性”?

如果答案不清楚,那再多的培训、推广、口号,也只是加速混乱。


3. 效率真的提升了,但大家为什么反而更累了?

这是我最困惑的地方。

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提交量确实提升了,bug修复速度也快了,文档的规范度在提高,甚至我们开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能用AI提前准备讨论内容。但与此同时,更多人也在说:压力更大了,节奏更快了,心累了。

我相信你也看过一些研究报告,说AI提升了效率,但也加重了“technostress”,让人感到更孤立、更紧绷。这就像我们把人拉到了跑步机上,还不小心按到了“加速”按钮。效率提升的代价是:我们失去了对节奏的控制权。

我们是想通过AI解放人,还是只是让人跑得更快?


4. 其实每一方都不是真坏人,只是还没找到协作节奏

我最近在整理这些矛盾时,尝试不是去批评哪一方,而是更像一次翻译工作:

  • 上层要看到“AI用了、效率高了、组织有产出”;
  • 一线希望“不要再多一条加班的理由”;
  • 而我们这些中层夹在中间,最害怕的是:两边都在动,却没人能听懂对方说的语言。

但也正是在这个缝隙中,我开始看到一些可能性的雏形。

比如说,如果公司能设立一个缓冲区,允许员工“非考核”地使用AI一段时间,让他们尝试、探索、分享,而不是马上挂钩KPI;

比如说,我们在做考核时,不是看用了几个AI工具,而是看“有没有更清楚地组织思路、更稳定地推进流程、更精准地解决问题”;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内部“AI示范社群”,让大家看到:不是高喊AI的人才值得奖励,而是那些用AI改进自己工作方式的人,被看见、被承认。

这些都不复杂,但都需要一个前提:我们愿意从“结果导向”回到“节奏感”本身。


5. 真正的转型,不是压强,而是理解 + 节奏 + 授权

AI不是魔法棒,更不是生产鞭。它应该是一种节奏器——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工作的最佳节奏感。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希望指出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在这个阵痛期彼此看不清彼此的真实诉求,最终我们会把这场技术变革变成又一轮组织消耗。而这,才是我们真正该抗拒的东西。

转型不是短跑,它更像是协奏。每个人都在调整自己的拍子,而作为管理者,我们最重要的角色,可能不是“喊口号”,而是倾听、减压、补拍。


结语:我们一起跑得快一点,但不要忘了看彼此一眼

在这个AI“非可选项”的时代里,我们都在上路。不同的是,有人快,有人慢;有人兴奋,有人害怕;有人已经学会用AI跑步,有人还在原地热身。

不要责怪不同节奏的人。真正的组织协作,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找出那条所有人都能跑完的路。

我们能不能一起把这段“阵痛”,转变成一个新的理解起点?

如果可以,那AI转型就不是一场命令,而是一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