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台式机CPU大总览

[singlepic=15410]

4004-1971: 10000nm制程、2,300个晶体管
4004是Intel在微处理器方面的初试啼声之作,当年是设计来为日本公司Busicom做计算器芯片之用。4004和德仪的第一颗微处理器在同一年推出,所以一般并不会特别去分两间公司是谁最先发展微处理器的(不过专利好像给了德仪?)

[singlepic=15414]

8086/8088-1978/1979: 3000nm制程、29,000个晶体管
虽然在4004到8086的这七年间Intel还有推出8008和8080两颗微处理器,但它们都没有很赚钱。一直到1978年推出了8086,才因为 BM的PC而站稳脚步。当时的PC世界跟现在很不一样,所有的电脑都是事先组好的,因此虽然8086在1978年推出,但第一台使用它的IBM PC却要等到1981年。

[singlepic=15415]

80286-1981: 1500nm制程、134,000个晶体管
80286(俗称 286)在小姜看来是Intel发展史上最大的里程碑,因为它向后兼容于8088芯片,和为8088芯片所写的程序。「前后两代的芯片能跑一样的程序」这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当时却是很大的突破。IBM的PC/AT在1984年开始采用80286芯片,而当时的第一家PC Clone康柏,则在1985年用80286做出了第一台PC。80286开始的一整家族兼容芯片,称为x86家族。

[singlepic=15416]

80386-1985 : 1000nm 制程、275,000个晶体管
80386是Intel的第一颗32位处理器。小姜用过的第一台计算机就是386的,当年是姜爸为了写论文特地买的。里头装了惊人4MB内存,和整整40MB的硬盘呢!再加上33MHz的惊人速度、14寸VGA屏幕和传说中的DOS33,真是太销魂啦~80387另购…

[singlepic=15408]

80486-1989: 600~1000nm 制程、1.2~1.6百万个晶体管
486DX想必是不少人第一次接触电脑时碰上的CPU,也是第一颗内置浮点运算器的CPU(如果你刚才在想80387是什么,那就是和80386配套的浮点运算器),没有FPU的版本命名为486SX。Intel在486上首次突破了一百万颗晶体管,其中最常见的一颗CPU——486DX 266MHz 基本上什么MS-DOS时代的游戏都跑得动,一直到3D游戏出现后才终于被淘汰掉。

[singlepic=15417]

Pentium-1993: 350~800nm制程、3.1~4.5百万个晶体管
说Pentium是电脑多媒体的始祖那是一点也不为过。Pentium刚好搭上了Windows 95的顺风车,两者合力打造出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PC”。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对更新版的Pentium MMX(1997)不陌生,不过小姜从来就没搞懂过所谓新增加的57个多媒体指令到底是什么…

[singlepic=15419]

Pentium Pro-1995: 350~600nm制程、5.5百万个晶体管
Pentium Pro本来是要接替Pentium的,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因为良率问题),最后变成和Pentium并存的一种”高端”Pentium。不过在技术上,Pentium和Pentium Pro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Pentium是一个架构的终结,而Pentium Pro是另一个新架构的开始。Pentium Pro最大的更新就是加入了L2快取,从最早256K一直到最后达到1MB。不过当时的L2快取是以在同一个包装内放入两个独立的芯片来实作的,和今天全部做在同一个芯片上不同。

[singlepic=15418]

Pentium II- 1997: 250~350nm 制程、7.5百万个晶体管
Pentium II 在核心上和 Pentium Pro没什么差别,只是把原本放在同一个包装内的两颗芯片独立成两个包装而已。这么做大大地提升了良率,让Pentium Pro总算能打入一般消费市场,但也造成了Pentium II颇为奇特的Slot 1设计——这种设计让被分开的Pentium II核心和L2快取能放在一起称为一个”CPU”。Intel在Pentium II时代首度将产品线拆成低、中、服务器三阶,分别为Celeron、Pentium II和Pentium II Xeon。这个分法至今仍然有效。
小姜第一台自已的电脑,就是Pentium II-400的。大部份详细的规格已经记不清楚了,只知道它很会卡灰尘XD。

[singlepic=15412]

Pentium III-1999: 130~250nm 制程、9.5~28.1百万个晶体管
正式的说,应该是Pentium !!!,不过小姜真的很讨厌这种三个惊叹号的写法XD。Pentium III和 Pentium II的差别也很小,主要是多了SSE指令一项而已,其它就是继续往上堆频率啦!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的XBOX用的是一颗 Pentium III/M家族的CPU。
Pentium III/M后来发展成了Pentium M,是未来Core架构的基础。

[singlepic=15411]

Pentium 4-2000: 65~180nm制程、42~169百万个晶体管
使用Netburst微架构的Pentium 4系列活很长,如果真要说的话,太长了。从2000的Willamette核心开始,历经Northwood、Prescott、最后到Cedar Mill,一共六年之久。其间加入的技术有SSE2、SSE3、Hyper Threading、64bit指令等。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代Pentium吧!不过Netburst架构从头到尾就问题多多,不仅看不出它比原来的架构好在哪里,而且随着频率愈来愈高,CPU也变得愈来愈烫。在Pentium 4 之后Netburst只再撑了一个过渡期的产品Pentium D,就拜拜了。
小姜的第二台电脑是早期的Pentium 4 1.8GHz,后来升级成Pentium 4 2.4GHz(为了 HT)。

[singlepic=15413]

Pentium D-2005: 65~90nm制程、230~376百万个晶体管
Pentium D是Intel的第一个”双核心”产品,不过当时第一个产品Smithfield是把两颗独立的Prescott塞在同一个包装内叫”双核心”。稍晚的Presler也是一样的意思,将两颗Cedar Mill塞在同一个包装里。Netburst家族的终极产品——Pentium Extreme Edition——官方速度达到了3.73GHz,是非超频的Intel CPU中最高的运作频率。

[singlepic=15409]

Core 2-2006: 45~65nm制程、291~820百万个晶体管
终于,文明!在逼我们和”野蛮”的Netburst共处了六年后(中间想必不少人跳槽去了A营),Intel总算认清靠蛮力提升频率不是办法,切回来效能比较高的Core微架构。Core其实和Pentium III算是一脉相传的,由笔电系的Pentium III/M -> Pentium M -> Core -> Core 2这条路而来。笔电本来就是强调省电胜于速度的产品,所以这个特色也传给了Core 2。Core 2家族的频率最快一直都在3GHz上下,主要提升速度的方式还是在增加核心数量这方面。最新的Wolfdale双核心是第一批45 nm制程的主流台式机CPU(比笔电的Penryn稍慢),而最新的四核心Yorkfield则是将两颗Wolfdale包在一起达成的。Wolfdale和Yorkfield是Core微架构的末代产品,预计今年稍晚就会被Nahelem所取代。
小姜现在在用的电脑是第一代的C2D E6600,不过好像又到该换的时候了?Hmm…

发表评论